客服热线:15278003356
  • 公司
  • 供求
  • 特产
  • 新闻

广西农牧网—-中国农牧企业权威性新媒体平台,网站立足于广西,面对中国和东盟,为“三农”提供促销平台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宣传服务、物流服务等,为广西农牧企业搭建及时顺畅的信息交流平台。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广西首次人工繁育珊瑚“宝宝” 为珊瑚礁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技术基础

时间:2019-06-05 来源: 中国渔业报 作者:李鹏 杨晓佼 杨子健



    日前,随着第一批浮浪幼虫成功固着,广西首例室内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宝宝”,历经近四年反复实验,终于在涠洲岛成功“诞生”。承担该项目的是广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团队。

 

    珊瑚号称海底“热带雨林”。不到海洋总面积千分之二的珊瑚礁,养育着全球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

 

    具有7000多年的发育历史的涠洲岛珊瑚礁,是广西沿海唯一的珊瑚礁群,也是广西近海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近年最新监测评估结果,涠洲岛礁石珊瑚分布面积超过2000公顷,珊瑚种类增至62种。由于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干扰,相比十余年前,涠洲岛海域的珊瑚礁整体状况已呈现退化趋势。

 

    历经亿万年才能形成的珊瑚礁,破坏它很容易,但修复起来却非常难。2015年,广西海洋研究院珊瑚礁研究团队开始着手珊瑚室内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人工礁技术和人工礁生态重建研究,获得了珊瑚修复半球礁和双层培育基座专利2项。2019年,团队利用海边废弃的珊瑚石和贝壳,成功制作出首批人工生态礁,使人工礁体在珊瑚修复过程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要想有效修复涠洲岛大部分海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大体量的珊瑚来源是关键。“珊瑚可进行‘无性繁殖’,像撷取植物断枝一样。”团队负责人刘昕明表示,无性繁殖虽可随时进行,却会造成遗传结构单一的问题。仅仅依靠断肢移植修复珊瑚也无法提供大量后备补充。

 

    珊瑚的“有性繁殖”却不一样,它不仅可提升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还可保证大体量存活率。只要成功捕获珊瑚精子和卵子,掌握珊瑚发育过程及其机理,就有希望高效培育珊瑚幼虫,从而丰富珊瑚修复的后备来源。这项技术虽然在日本以及我国香港、海南等地已有成功先例,但由于区域差异,并受海流冲刷影响和时间限制,大部份卵在受精发育成胚胎前已成为了其它海洋动物的饵料,涠洲岛珊瑚排卵和发育完整过程研究领域尚属空白。

 

    文献记载,珊瑚大多会在每年农历三四月月圆之后的夜晚释放精子和卵子,进行一年仅一次的体外授精以繁衍后代。自2016年起,刘昕明每年都尝试夜潜观察珊瑚排卵,期待可以在野外收集到珊瑚的精卵进行有性繁殖,但3年来近百次夜潜均无功而返。

 

    今年初,为了解决夜晚水下观测的诸多限制,他把“战场”从野外转到了室内,临时租用了一个简陋的渔用临海养殖池,将其改造成适宜珊瑚母体生长的母体暂养池。为了保障繁育缸温度与海区温度变化一致,为珊瑚“宝宝”提供最合适的“温床”,团队发明了一种繁殖实验缸体和水循环缸体联动的“子母缸”,即母缸通过循环水保障温度,子缸将珊瑚卵隔离不被循环水带走。

 

    受水温影响,各地珊瑚产卵时间不一致。为防止错过珊瑚排卵的时间,这轮月圆前3天,即4月16日起,团队每晚蹲守在实验站。“人工繁育珊瑚是个容错率为零的过程。太多细节需要科学、精确地把握,比如水的温度、光照强度、水流的动力、空间结构及珊瑚的品性等。”刘昕明表示,珊瑚从卵到固着前的发育阶段均在水中漂浮,循环水会将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幼体带走,因此每隔一个小时,团队需要从繁育缸中取出5升海水,用筛网将珊瑚幼体滤出放回缸内,再补充进等量的新鲜海水。这近一个月昼伏夜出的日子里,他们一直守候在珊瑚“宝宝”的身边,等待附着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4月27日22点,第一批浮浪幼虫成功固着,并成功实现了珊瑚幼体的自然附着。刘昕明团队完整记录了珊瑚从排卵、受精、细胞期、胚胎期、幼虫期的有性繁殖过程。这标志着广西首例室内人工有性繁育的珊瑚“宝宝”成功诞生。

 

    “根据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一旦幼小的珊瑚虫定居,就可以在短短3年内成长为餐盘大小的珊瑚,并开始具备有性繁殖能力。”刘昕明团队此次在广西首次人工繁育珊瑚成功,为下一步全区珊瑚礁种群资源恢复、岛礁生态系统重建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自2015年起,广西海洋研究院长年承担广西涠洲岛生态监控区的常规监测工作,以刘昕明为首的研究团队近5年不分昼夜的进行了400余次潜水,透过面镜和水下摄像机记录下了涠洲岛所有珊瑚礁分布区域,描绘出一张完整且精细的海底珊瑚分布图,并在全面掌握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状况及变化的基础上,开展了珊瑚礁人工修复技术的研发和示范,取得了一定成效。